焦作网 WWW.JZRB.COM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濟頻道 > 經濟新聞 > 正文

經濟頻道

豐富食物“資源庫” 唱好農業“山海經”
更新時間:2024/5/14 10:38:47    來源:新華社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糧食問題,既是“國之大者”,也是“民之關切”。

  走進今日八閩大地,平野上稻浪千重,山林中茶果飄香,大海上漁排縱橫……

  “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早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就對農業問題、糧食問題進行著深邃思考和長遠謀劃,創造性提出并探索實踐大食物觀。

  30多年來,福建干部群眾始終牢記囑托,在大食物觀科學指引下,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培育形成畜禽、漁業、蔬果、茶葉、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不斷破解糧源局限,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取得顯著成效。

      觀念引領:“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

  閩東寧德,山多海闊。

  1988年6月,習近平同志剛到寧德擔任地委書記,就沉到一線展開調研,當地耕地的稀缺與山海資源的豐富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長期以來人均耕地面積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上世紀80年代食物總量匱乏、品種單一,肉類、水產品、蔬果等農產品種類少、產量低,每年需從外省大量調入糧食和蔬菜。

  通過廣泛深入的調研,習近平同志從“山”與“海”的辯證角度鮮明提出:“閩東要想從根本上脫貧致富,就必須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

  何為“大農業”?

  習近平同志深刻揭示其中內涵:“大農業是朝著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發展的立體農業。它區別于傳統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經營的、單一的、平面的小農業。”

  喚醒沉睡的山海資源!

  習近平同志指出:“穩住糧食,山海田一起抓”“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福建人素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傳統。

  在閩東人的餐桌上,長期有兩樣食物:一是“地瓜米”,就是把地瓜刨成絲,再曬干,作為糧食;一是大黃魚,我國特有的海水魚,俗稱“黃花魚”或“黃瓜魚”。

  提起大黃魚的故事,已年逾八旬的劉家富至今記憶深刻。

  1988年底,時任寧德地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的劉家富提交了一份《關于開發閩東海水魚類養殖技術的報告》。報告中提到野生大黃魚因為過度捕撈日益瀕危,而人工養殖存在技術缺失等現實困難,引起了習近平同志的高度關注。

  讓劉家富倍感振奮的是,習近平同志在報告上作出批示:要集中資源進行科研攻關,解決大黃魚不能人工養殖的問題。

  “這一批示讓福建大黃魚迎來新生契機。”劉家富告訴記者。此后,他牽頭攻關的批量繁育大黃魚技術獲得成功,研究成果逐漸推廣到更多的養殖戶。

  此后數十年間,寧德市不斷加大科研攻關力度,逐步擴大人工養殖大黃魚規模,大黃魚新品種和新品系選育不斷取得突破。

  如今,“寧德大黃魚”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全國80%以上的大黃魚產自寧德,不僅是天南海北百姓的美味佳肴,也成為我國養殖規模最大的海水魚品種之一和優勢出口養殖產品,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在福州烏山上,有一座“先薯亭”。這是為了紀念明朝時期一位福州人陳振龍的事跡。

  明朝年間,閩中大旱,五谷歉收。陳振龍冒險從東南亞引進的甘薯種苗,經官方推廣種植后,為緩解旱饑立下了汗馬功勞。隨后,這一高產耐貧瘠的作物經由福建走向全國,成為福建人千方百計拓展食物來源的見證。

  在傳統以糧為綱觀念中,山多地少是絕對劣勢;而隨著觀念轉換到大食物觀視角,劣勢卻成為了獨特的優勢。耕地給予不了的,海洋來給、山林來給……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深情回憶道:“我在福建工作時,在山區干過,也在沿海干過。當時我就提出大食物觀,肉、蛋、禽、奶、魚、果、菌、茶……這些都是糧食啊。這么一算,福建雖然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但食物來源就多了。”

  在福建工作期間,從沿海到山區,從地市到省里,習近平同志不管走到哪里,總是牽掛著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

  ——推動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寧德大黃魚、古田食用菌、福安坦洋工夫茶、平和琯溪蜜柚……習近平同志關心和指導過的八閩“土特產”,可以列出一份長長的清單。

  ——推進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指導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山林之變;注重鄉土人才培養,推動科技服務下鄉,總結推廣“科特派”制度。

  ——協調統籌生產發展和生態保護。指導廈門偏遠山村種植茶樹“做到山下開發,山上‘戴帽’”;致力破解寧德食用菌產業中出現的“菌林矛盾”,推動菌草技術發展;在南平爐下鎮調研時,囑托“要認真走好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路子”。

  ——讓群眾“吃得好、吃得放心”。為破解福州群眾“吃菜難”問題,推動郊區建立“菜籃子”基地、種植高山反季節蔬菜;大力推行“農改超”,在全國率先開展“餐桌污染”整治……

  2001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親自主持制定了《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在總體思路中貫徹大食物觀,用有力措施推動大食物觀落地落實。

  到中央工作后,習近平同志的“大食物觀”不斷豐富發展,指引“三農”工作走向:

  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寫入“樹立大食物觀”,作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總書記指出,“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

  觀念引領變化,堅持必有所成。

  經過30多年的發展,福建踐行大食物觀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不斷優化,特色優勢農產品走俏市場,食物供給日益豐富多元。

  “穩糧”有力:作為耕地面積僅占全國0.73%的糧食主銷區,每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糧食生產任務。

  “耕海”有方:水產養殖快速發展,水產品育苗覆蓋魚、蝦、貝等120多個品種,水產品人均占有量200余公斤,居全國第一。

  “土特產”有市場:食用菌栽培種類全國最多,其中9個品種產量穩居全國第一。茶葉年產量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的5萬噸增長到當前50多萬噸,產值、單產均居全國前列。

  福建省農科院院長余文權表示,“大農業觀”和“大食物觀”呈一體兩面,前者側重生產角度,后者注重民生需求。發展目標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升級,消費結構從“糧食”向“食物”拓展,生產資源從耕地向更廣闊的國土空間轉變。

      空間拓展:“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耕地以外,我國還有40多億畝林地、近40億畝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資源。

  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同志提出,“把農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發揮總體效益”。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30多年來,福建深入踐行大食物觀,大力實施“山海田”戰略,努力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吃得飽,糧食是基礎——

  南平市建甌市東游鎮的萬畝玉米基地里,正處于成熟期的玉米長得郁郁蔥蔥。再有10多天,其中一部分就可以采摘了。

  東游鎮黨委書記林武俊說,這是福建省農科院研發的鮮食玉米品種,不僅口感好,上市時間也與廣東、海南、云南的玉米錯峰,深受市場歡迎。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基地已建立起工廠化育苗、加工、秸稈回收等完整產業鏈,進一步提高效率、降低種植成本,農戶每季每畝的純利潤達到3000元。

  東游鎮發展現代化玉米產業,是福建踐行大食物觀的一個縮影。作為糧食主銷區,福建努力扛起糧食安全責任,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真金白銀”穩糧惠農,建成高標準農田超千萬畝,2023年實現糧食生產面積、產量、單產“三增長”。

  科學開發,向森林要食物——

  廣袤的森林,不僅讓福建成為全國最“綠”的省份,同樣蘊含著巨大的生產力,能夠提供木本糧食、木本油料、蔬菜、菌菇、動物蛋白等。

  在福建工作時期,習近平同志就提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為科學開發森林食物資源提供了清晰指引。

  “嘗鮮無不道春筍”。油燜春筍、清炒甜筍、筍燒豬腳……茫茫竹海,鮮筍生產一年四季不打烊。

  “相比富含纖維的春筍,這種在桃花盛開時節采收的冬筍顏色漂亮、口感更嫩。我們還利用新研發的急速冷凍技術,讓消費者一年四季吃到口感更好的‘鮮筍’。”三明極野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逸平告訴記者。

  2002年,趙逸平看中了這里的毛竹資源,從浙江杭州來到福建三明投資建廠。

  “剛來的時候山里還沒有進車的路。如今,這里已經有了高速公路。我們陸續開發了40多種筍產品,遠銷到其他省份和國外市場。”他說。

  竹林搖曳,林果飄香。

  林下空間是福建人的第二塊“耕地”。福建充分利用森林立體空間,發展林下經濟,形成了林菌、林藥、林蜂、林禽、林油、林糧、林果等多個系列的森林食物,打造天然的“綠色食品工廠”。2023年全省林下經濟利用面積超3000萬畝,產值超800億元。

  耕海牧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福建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有大小海灣125個、海島2200多個。蔚藍的大海,是蘊含著富饒海洋物產、豐美優質蛋白的“海上糧倉”。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提出,要“像重視耕地一樣重視海域,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海洋開發,把加快經濟發展的觸角從陸地向海洋延伸”。

  在習近平同志指導和推動下,福建積極建設海上牧場,推動水產種業振興,加快漁業產業發展,努力做好海洋開發保障糧食安全大文章。

  在福建連江定海灣海域,坐落著“閩投1號”“乾動1號”“定海灣1號”等深遠海養殖平臺。從高空俯瞰,一座座籃球場大小的鋼構平臺臥于海上,大黃魚等養殖品在深海“暢游居住”。

  在“定海灣1號”深遠海養殖平臺,工作人員通過安裝在水下的監控系統可以隨時監測海水pH值等數據,觀察魚群生長情況。

  平臺負責人盧統輝介紹說,平臺總面積近2000平方米,所在的深遠海水質更好、水流更急、空間更大,養殖的大黃魚肉質口感接近野生,零售價高出傳統養殖的大黃魚。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廣東考察時指出:“把遠海深海養殖搞起來,把漁業‘種子工作’這一篇文章做精做好,對我們的糧食安全可以起到一個很重要的壓艙石作用。”

  如今,不僅是大黃魚,“東優一號”“西盤鮑”“綠盤鮑”等幾十個國審水產新品種,耐高溫“福參1號”等近百個高產抗逆的水產優良新品系也陸續實現突破,主要養殖品種良種覆蓋率大幅攀升,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福建省海水養殖產量近580萬噸,居全國第二位。其中,大黃魚苗種產值達到2.37億元,鮑魚苗種產值超過28億元,牡蠣苗種產值4.44億元,海參年產值突破100億元。

  吃得好,還要吃得健康——

  福建人今天的食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豐富又科學合理。2023年,全省肉蛋奶產量首次突破400萬噸,水產品總產量約890萬噸。

  “舌尖上的安全”不容有失。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就對“餐桌污染”治理作出系統性、整體性批示。福建也成為全國率先治理“餐桌污染”的省份。

  新鮮度檢測、生物安全項目檢測、安全風險項目檢測……在福建長富乳品有限公司的安全保障檢驗室,幾十臺機器正在運行。每份奶產品出廠前,要經過幾十道檢測,出廠后實現了可追蹤、可溯源、有監管。

  近年來,福建省主要農產品抽檢總體合格率、產地水產品監督抽檢合格率、加工食品抽檢總體合格率都穩定在98%以上,食品安全狀況穩中向好。

  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順應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讓老百姓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健康,正是樹立大食物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在位于寧德市的溢源海洋食品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忙著進行海帶整理、系結等加工環節。成品展區內,海帶苗、即食海帶、干海帶等產品琳瑯滿目。

  據公司負責人蘇少華介紹,近年來市場對海帶、尤其是海帶苗需求旺盛,農民就創新種植方式,在海帶生長過程中割掉一部分海帶苗,另一部分繼續成長為大海帶。通過產、供、銷統籌發展,公司年產值超過1億元,帶動了周邊農民增收致富。

  “‘吃飯’不僅僅是消費糧食,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樣樣都是美食。”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進一步強調,堅持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在寧德市古田縣大橋鎮的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間間工廠化生產的菇房里,一簇簇胖嘟嘟、圓滾滾的潔白銀耳在溫度、濕度精準調控的環境里靜靜生長,40多天即可上市。

  “市場有什么需求,我們就研究什么品種。比如片狀銀耳產品需要耳片多、蒂頭小的品種,而即食銀耳羹需要多糖成分含量多的品種,我們就根據需求精準研發。”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院長孫淑靜說。

  堅持市場導向,圍繞需求促進農業產供銷協同發展——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指出,閩東的農業綜合開發,從根本上講,一是尋求大農業的廣闊陣地,這就是農業的多層次開發;二是追求大農業的經濟效益,這就是向農業的深層次進軍。

  “農業結構往哪個方向調?市場需求是導航燈,資源稟賦是定位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質量興農之路,要突出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

  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總書記強調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土”講的是基于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特”講的是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產”講的是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

  農民種什么、養什么,跟著市場走;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多年來,福建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多次來到福安社口鎮坦洋村這個古老茶村調研,要求當地因地制宜給茶葉分級,要成片、成規模地種植,科學管理,打出品牌,還親自指導推進茶種改良,提升茶葉質量。

  30多年過去,山上茶園多了,家庭農場發展欣欣向榮,歷史悠久的福安市農墾集團坦洋茶場,制茶裝備、工藝不斷傳承發展提升。孩子們把這里作為研學基地,體驗制茶;年輕人在附近的奶茶店里品嘗各色茶飲茶點。

  “大食物”成長為“大產業”,不斷滿足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來,福建實施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工程,打造“一村一品”、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特色產業集聚區。全省累計獲批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3000多件,居全國第一位。

  堅持科技支撐,聚焦瓶頸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人口多地少和自然資源相對不足的閩東區情,決定了我們農業的發展必須把科技興農作為一項基本政策”。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科技興農問題。

  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關鍵靠改革。

  行走在八閩大地,處處能感受到農業科技的力量。

  看種子:在福州市馬尾區瑯岐鎮的萬農高科種業科研基地,黑色、黃色、白色、彩色的甜糯玉米加快選育提升,消費者舌尖上的幸福感不斷滿足;在寧德蕉城區的海水養殖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基因組育種芯片的應用,顯著提高了大黃魚、鮑魚等優良品種的選育效率。

  看裝備:在福州市連江縣筱埕鎮,浩瀚大海中,“定海灣2號”養殖平臺寬闊平穩,2021年投產使用,網箱達17米水深,可以抗15級臺風;在福安市賽岐鎮象環村,碧綠山間的萬畝設施葡萄產業園里,白色半透明“連排傘”整齊有致,這種避雨棚架栽培方式可以解決多雨氣候的諸多問題,減少病害傳播,減少農藥使用70%,節省化肥,提高品質。

  看成效:近年來,福建累計建設設施農業200多萬畝,有效拓展農業生產空間,從“看天吃飯”逐步走向“知天而作”。20多年來,“科特派”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現代農業科技帶到田間地頭,把傳統農民培養成“田秀才”“土專家”,科技特派員制度從福建走向全國。

  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是國家發展大計,連著千家萬戶的民生,是觀念的變革、空間的拓展、資源的挖掘,更是現代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建設農業強國的生動實踐。

  放眼未來,踐行大食物觀前景廣闊、潛力無限。

文章編輯:李燦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豐富食物“資源庫” 唱好農業“山海經”
2024/5/14 10:38:47    來源:新華社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糧食問題,既是“國之大者”,也是“民之關切”。

  走進今日八閩大地,平野上稻浪千重,山林中茶果飄香,大海上漁排縱橫……

  “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早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就對農業問題、糧食問題進行著深邃思考和長遠謀劃,創造性提出并探索實踐大食物觀。

  30多年來,福建干部群眾始終牢記囑托,在大食物觀科學指引下,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培育形成畜禽、漁業、蔬果、茶葉、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不斷破解糧源局限,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取得顯著成效。

      觀念引領:“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

  閩東寧德,山多海闊。

  1988年6月,習近平同志剛到寧德擔任地委書記,就沉到一線展開調研,當地耕地的稀缺與山海資源的豐富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長期以來人均耕地面積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上世紀80年代食物總量匱乏、品種單一,肉類、水產品、蔬果等農產品種類少、產量低,每年需從外省大量調入糧食和蔬菜。

  通過廣泛深入的調研,習近平同志從“山”與“海”的辯證角度鮮明提出:“閩東要想從根本上脫貧致富,就必須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

  何為“大農業”?

  習近平同志深刻揭示其中內涵:“大農業是朝著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發展的立體農業。它區別于傳統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經營的、單一的、平面的小農業。”

  喚醒沉睡的山海資源!

  習近平同志指出:“穩住糧食,山海田一起抓”“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福建人素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傳統。

  在閩東人的餐桌上,長期有兩樣食物:一是“地瓜米”,就是把地瓜刨成絲,再曬干,作為糧食;一是大黃魚,我國特有的海水魚,俗稱“黃花魚”或“黃瓜魚”。

  提起大黃魚的故事,已年逾八旬的劉家富至今記憶深刻。

  1988年底,時任寧德地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的劉家富提交了一份《關于開發閩東海水魚類養殖技術的報告》。報告中提到野生大黃魚因為過度捕撈日益瀕危,而人工養殖存在技術缺失等現實困難,引起了習近平同志的高度關注。

  讓劉家富倍感振奮的是,習近平同志在報告上作出批示:要集中資源進行科研攻關,解決大黃魚不能人工養殖的問題。

  “這一批示讓福建大黃魚迎來新生契機。”劉家富告訴記者。此后,他牽頭攻關的批量繁育大黃魚技術獲得成功,研究成果逐漸推廣到更多的養殖戶。

  此后數十年間,寧德市不斷加大科研攻關力度,逐步擴大人工養殖大黃魚規模,大黃魚新品種和新品系選育不斷取得突破。

  如今,“寧德大黃魚”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全國80%以上的大黃魚產自寧德,不僅是天南海北百姓的美味佳肴,也成為我國養殖規模最大的海水魚品種之一和優勢出口養殖產品,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在福州烏山上,有一座“先薯亭”。這是為了紀念明朝時期一位福州人陳振龍的事跡。

  明朝年間,閩中大旱,五谷歉收。陳振龍冒險從東南亞引進的甘薯種苗,經官方推廣種植后,為緩解旱饑立下了汗馬功勞。隨后,這一高產耐貧瘠的作物經由福建走向全國,成為福建人千方百計拓展食物來源的見證。

  在傳統以糧為綱觀念中,山多地少是絕對劣勢;而隨著觀念轉換到大食物觀視角,劣勢卻成為了獨特的優勢。耕地給予不了的,海洋來給、山林來給……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深情回憶道:“我在福建工作時,在山區干過,也在沿海干過。當時我就提出大食物觀,肉、蛋、禽、奶、魚、果、菌、茶……這些都是糧食啊。這么一算,福建雖然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但食物來源就多了。”

  在福建工作期間,從沿海到山區,從地市到省里,習近平同志不管走到哪里,總是牽掛著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

  ——推動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寧德大黃魚、古田食用菌、福安坦洋工夫茶、平和琯溪蜜柚……習近平同志關心和指導過的八閩“土特產”,可以列出一份長長的清單。

  ——推進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指導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山林之變;注重鄉土人才培養,推動科技服務下鄉,總結推廣“科特派”制度。

  ——協調統籌生產發展和生態保護。指導廈門偏遠山村種植茶樹“做到山下開發,山上‘戴帽’”;致力破解寧德食用菌產業中出現的“菌林矛盾”,推動菌草技術發展;在南平爐下鎮調研時,囑托“要認真走好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路子”。

  ——讓群眾“吃得好、吃得放心”。為破解福州群眾“吃菜難”問題,推動郊區建立“菜籃子”基地、種植高山反季節蔬菜;大力推行“農改超”,在全國率先開展“餐桌污染”整治……

  2001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親自主持制定了《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在總體思路中貫徹大食物觀,用有力措施推動大食物觀落地落實。

  到中央工作后,習近平同志的“大食物觀”不斷豐富發展,指引“三農”工作走向:

  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寫入“樹立大食物觀”,作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總書記指出,“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

  觀念引領變化,堅持必有所成。

  經過30多年的發展,福建踐行大食物觀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不斷優化,特色優勢農產品走俏市場,食物供給日益豐富多元。

  “穩糧”有力:作為耕地面積僅占全國0.73%的糧食主銷區,每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糧食生產任務。

  “耕海”有方:水產養殖快速發展,水產品育苗覆蓋魚、蝦、貝等120多個品種,水產品人均占有量200余公斤,居全國第一。

  “土特產”有市場:食用菌栽培種類全國最多,其中9個品種產量穩居全國第一。茶葉年產量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的5萬噸增長到當前50多萬噸,產值、單產均居全國前列。

  福建省農科院院長余文權表示,“大農業觀”和“大食物觀”呈一體兩面,前者側重生產角度,后者注重民生需求。發展目標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升級,消費結構從“糧食”向“食物”拓展,生產資源從耕地向更廣闊的國土空間轉變。

      空間拓展:“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耕地以外,我國還有40多億畝林地、近40億畝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資源。

  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同志提出,“把農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發揮總體效益”。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30多年來,福建深入踐行大食物觀,大力實施“山海田”戰略,努力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吃得飽,糧食是基礎——

  南平市建甌市東游鎮的萬畝玉米基地里,正處于成熟期的玉米長得郁郁蔥蔥。再有10多天,其中一部分就可以采摘了。

  東游鎮黨委書記林武俊說,這是福建省農科院研發的鮮食玉米品種,不僅口感好,上市時間也與廣東、海南、云南的玉米錯峰,深受市場歡迎。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基地已建立起工廠化育苗、加工、秸稈回收等完整產業鏈,進一步提高效率、降低種植成本,農戶每季每畝的純利潤達到3000元。

  東游鎮發展現代化玉米產業,是福建踐行大食物觀的一個縮影。作為糧食主銷區,福建努力扛起糧食安全責任,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真金白銀”穩糧惠農,建成高標準農田超千萬畝,2023年實現糧食生產面積、產量、單產“三增長”。

  科學開發,向森林要食物——

  廣袤的森林,不僅讓福建成為全國最“綠”的省份,同樣蘊含著巨大的生產力,能夠提供木本糧食、木本油料、蔬菜、菌菇、動物蛋白等。

  在福建工作時期,習近平同志就提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為科學開發森林食物資源提供了清晰指引。

  “嘗鮮無不道春筍”。油燜春筍、清炒甜筍、筍燒豬腳……茫茫竹海,鮮筍生產一年四季不打烊。

  “相比富含纖維的春筍,這種在桃花盛開時節采收的冬筍顏色漂亮、口感更嫩。我們還利用新研發的急速冷凍技術,讓消費者一年四季吃到口感更好的‘鮮筍’。”三明極野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逸平告訴記者。

  2002年,趙逸平看中了這里的毛竹資源,從浙江杭州來到福建三明投資建廠。

  “剛來的時候山里還沒有進車的路。如今,這里已經有了高速公路。我們陸續開發了40多種筍產品,遠銷到其他省份和國外市場。”他說。

  竹林搖曳,林果飄香。

  林下空間是福建人的第二塊“耕地”。福建充分利用森林立體空間,發展林下經濟,形成了林菌、林藥、林蜂、林禽、林油、林糧、林果等多個系列的森林食物,打造天然的“綠色食品工廠”。2023年全省林下經濟利用面積超3000萬畝,產值超800億元。

  耕海牧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福建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有大小海灣125個、海島2200多個。蔚藍的大海,是蘊含著富饒海洋物產、豐美優質蛋白的“海上糧倉”。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提出,要“像重視耕地一樣重視海域,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海洋開發,把加快經濟發展的觸角從陸地向海洋延伸”。

  在習近平同志指導和推動下,福建積極建設海上牧場,推動水產種業振興,加快漁業產業發展,努力做好海洋開發保障糧食安全大文章。

  在福建連江定海灣海域,坐落著“閩投1號”“乾動1號”“定海灣1號”等深遠海養殖平臺。從高空俯瞰,一座座籃球場大小的鋼構平臺臥于海上,大黃魚等養殖品在深海“暢游居住”。

  在“定海灣1號”深遠海養殖平臺,工作人員通過安裝在水下的監控系統可以隨時監測海水pH值等數據,觀察魚群生長情況。

  平臺負責人盧統輝介紹說,平臺總面積近2000平方米,所在的深遠海水質更好、水流更急、空間更大,養殖的大黃魚肉質口感接近野生,零售價高出傳統養殖的大黃魚。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廣東考察時指出:“把遠海深海養殖搞起來,把漁業‘種子工作’這一篇文章做精做好,對我們的糧食安全可以起到一個很重要的壓艙石作用。”

  如今,不僅是大黃魚,“東優一號”“西盤鮑”“綠盤鮑”等幾十個國審水產新品種,耐高溫“福參1號”等近百個高產抗逆的水產優良新品系也陸續實現突破,主要養殖品種良種覆蓋率大幅攀升,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福建省海水養殖產量近580萬噸,居全國第二位。其中,大黃魚苗種產值達到2.37億元,鮑魚苗種產值超過28億元,牡蠣苗種產值4.44億元,海參年產值突破100億元。

  吃得好,還要吃得健康——

  福建人今天的食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豐富又科學合理。2023年,全省肉蛋奶產量首次突破400萬噸,水產品總產量約890萬噸。

  “舌尖上的安全”不容有失。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就對“餐桌污染”治理作出系統性、整體性批示。福建也成為全國率先治理“餐桌污染”的省份。

  新鮮度檢測、生物安全項目檢測、安全風險項目檢測……在福建長富乳品有限公司的安全保障檢驗室,幾十臺機器正在運行。每份奶產品出廠前,要經過幾十道檢測,出廠后實現了可追蹤、可溯源、有監管。

  近年來,福建省主要農產品抽檢總體合格率、產地水產品監督抽檢合格率、加工食品抽檢總體合格率都穩定在98%以上,食品安全狀況穩中向好。

  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順應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讓老百姓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健康,正是樹立大食物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在位于寧德市的溢源海洋食品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忙著進行海帶整理、系結等加工環節。成品展區內,海帶苗、即食海帶、干海帶等產品琳瑯滿目。

  據公司負責人蘇少華介紹,近年來市場對海帶、尤其是海帶苗需求旺盛,農民就創新種植方式,在海帶生長過程中割掉一部分海帶苗,另一部分繼續成長為大海帶。通過產、供、銷統籌發展,公司年產值超過1億元,帶動了周邊農民增收致富。

  “‘吃飯’不僅僅是消費糧食,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樣樣都是美食。”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進一步強調,堅持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在寧德市古田縣大橋鎮的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間間工廠化生產的菇房里,一簇簇胖嘟嘟、圓滾滾的潔白銀耳在溫度、濕度精準調控的環境里靜靜生長,40多天即可上市。

  “市場有什么需求,我們就研究什么品種。比如片狀銀耳產品需要耳片多、蒂頭小的品種,而即食銀耳羹需要多糖成分含量多的品種,我們就根據需求精準研發。”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院長孫淑靜說。

  堅持市場導向,圍繞需求促進農業產供銷協同發展——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指出,閩東的農業綜合開發,從根本上講,一是尋求大農業的廣闊陣地,這就是農業的多層次開發;二是追求大農業的經濟效益,這就是向農業的深層次進軍。

  “農業結構往哪個方向調?市場需求是導航燈,資源稟賦是定位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質量興農之路,要突出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

  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總書記強調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土”講的是基于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特”講的是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產”講的是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

  農民種什么、養什么,跟著市場走;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多年來,福建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多次來到福安社口鎮坦洋村這個古老茶村調研,要求當地因地制宜給茶葉分級,要成片、成規模地種植,科學管理,打出品牌,還親自指導推進茶種改良,提升茶葉質量。

  30多年過去,山上茶園多了,家庭農場發展欣欣向榮,歷史悠久的福安市農墾集團坦洋茶場,制茶裝備、工藝不斷傳承發展提升。孩子們把這里作為研學基地,體驗制茶;年輕人在附近的奶茶店里品嘗各色茶飲茶點。

  “大食物”成長為“大產業”,不斷滿足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來,福建實施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工程,打造“一村一品”、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特色產業集聚區。全省累計獲批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3000多件,居全國第一位。

  堅持科技支撐,聚焦瓶頸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人口多地少和自然資源相對不足的閩東區情,決定了我們農業的發展必須把科技興農作為一項基本政策”。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科技興農問題。

  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關鍵靠改革。

  行走在八閩大地,處處能感受到農業科技的力量。

  看種子:在福州市馬尾區瑯岐鎮的萬農高科種業科研基地,黑色、黃色、白色、彩色的甜糯玉米加快選育提升,消費者舌尖上的幸福感不斷滿足;在寧德蕉城區的海水養殖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基因組育種芯片的應用,顯著提高了大黃魚、鮑魚等優良品種的選育效率。

  看裝備:在福州市連江縣筱埕鎮,浩瀚大海中,“定海灣2號”養殖平臺寬闊平穩,2021年投產使用,網箱達17米水深,可以抗15級臺風;在福安市賽岐鎮象環村,碧綠山間的萬畝設施葡萄產業園里,白色半透明“連排傘”整齊有致,這種避雨棚架栽培方式可以解決多雨氣候的諸多問題,減少病害傳播,減少農藥使用70%,節省化肥,提高品質。

  看成效:近年來,福建累計建設設施農業200多萬畝,有效拓展農業生產空間,從“看天吃飯”逐步走向“知天而作”。20多年來,“科特派”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現代農業科技帶到田間地頭,把傳統農民培養成“田秀才”“土專家”,科技特派員制度從福建走向全國。

  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是國家發展大計,連著千家萬戶的民生,是觀念的變革、空間的拓展、資源的挖掘,更是現代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建設農業強國的生動實踐。

  放眼未來,踐行大食物觀前景廣闊、潛力無限。

文章編輯:李燦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南教师资格网-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 施工电梯_齿条货梯_烟囱电梯_物料提升机-河南大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贵州水玻璃_-贵阳花溪闽兴水玻璃厂 | 贵阳用友软件,贵州财务软件,贵阳ERP软件_贵州优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工业PH计|工业ph酸度计|在线PH计价格-合肥卓尔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济南画室培训-美术高考培训-山东艺霖艺术培训画室 | 行吊_电动单梁起重机_双梁起重机_合肥起重机_厂家_合肥市神雕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 户外环保不锈钢垃圾桶_标识标牌制作_园林公园椅厂家_花箱定制-北京汇众环艺 | 重庆磨床过滤机,重庆纸带过滤机,机床伸缩钣金,重庆机床钣金护罩-重庆达鸿兴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奇酷教育-Python培训|UI培训|WEB大前端培训|Unity3D培训|HTML5培训|人工智能培训|JAVA开发的教育品牌 | 隐形纱窗|防护纱窗|金刚网防盗纱窗|韦柏纱窗|上海青木装潢制品有限公司|纱窗国标起草单位 | 机构创新组合设计实验台_液压实验台_气动实训台-戴育教仪厂 | 挤出机_橡胶挤出机_塑料挤出机_胶片冷却机-河北伟源橡塑设备有限公司 | 知企服务-企业综合服务(ZiKeys.com)-品优低价、种类齐全、过程管理透明、速度快捷高效、放心服务,知企专家! | 齿轮减速机_齿轮减速电机-VEMT蜗轮蜗杆减速机马达生产厂家瓦玛特传动瑞环机电 | 带式压滤机_污泥压滤机_污泥脱水机_带式过滤机_带式压滤机厂家-河南恒磊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超声骨密度仪,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起草单位】,骨密度检测仪厂家 - 品源医疗(江苏)有限公司 | 骨密度检测仪_骨密度分析仪_骨密度仪_动脉硬化检测仪专业生产厂家【品源医疗】 | 背压阀|减压器|不锈钢减压器|减压阀|卫生级背压阀|单向阀|背压阀厂家-上海沃原自控阀门有限公司 本安接线盒-本安电路用接线盒-本安分线盒-矿用电话接线盒-JHH生产厂家-宁波龙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骨龄仪_骨龄检测仪_儿童骨龄测试仪_品牌生产厂家【品源医疗】 | 深圳货架厂_仓库货架公司_重型仓储货架_线棒货架批发-深圳市诺普泰仓储设备有限公司 | 超声波流量计_流量标准装置生产厂家 _河南盛天精密测控 | 车牌识别道闸_停车场收费系统_人脸识别考勤机_速通门闸机_充电桩厂家_中全清茂官网 | 定制液氮罐_小型气相液氮罐_自增压液氮罐_班德液氮罐厂家 | 智能型高压核相仪-自动开口闪点测试仪-QJ41A电雷管测试仪|上海妙定 | 伸缩器_伸缩接头_传力接头-巩义市润达管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广州办公室设计,办公室装修,写字楼设计,办公室装修公司_德科 | 临朐空调移机_空调维修「空调回收」临朐二手空调 | 购买舔盐、舔砖、矿物质盐压块机,鱼饵、鱼饲料压块机--请到杜甫机械 | 陕西视频监控,智能安防监控,安防系统-西安鑫安5A安防工程公司 | 利浦顿蒸汽发生器厂家-电蒸汽发生器/燃气蒸汽发生器_湖北利浦顿热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 智能气瓶柜(大型气瓶储存柜)百科| 屏蔽服(500kv-超高压-特高压-电磁)-徐吉电气 | 共享雨伞_共享童车_共享轮椅_共享陪护床-共享产品的领先者_有伞科技 | 重庆私家花园设计-别墅花园-庭院-景观设计-重庆彩木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 软文发布-新闻发布推广平台-代写文章-网络广告营销-自助发稿公司媒介星 | 帽子厂家_帽子工厂_帽子定做_义乌帽厂_帽厂_制帽厂 | YJLV22铝芯铠装电缆-MYPTJ矿用高压橡套电缆-天津市电缆总厂 | 不干胶标签-不干胶贴纸-不干胶标签定制-不干胶标签印刷厂-弗雷曼纸业(苏州)有限公司 | 脱硫搅拌器厂家-淄博友胜不锈钢搅拌器厂家 | 苏州伊诺尔拆除公司_专业酒店厂房拆除_商场学校拆除_办公楼房屋拆除_家工装拆除拆旧 | 世界箱包品牌十大排名,女包小众轻奢品牌推荐200元左右,男包十大奢侈品牌排行榜双肩,学生拉杆箱什么品牌好质量好 - Gouwu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