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网 WWW.JZRB.COM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關注5月15日國際家庭日丨小家大愛傳新風
更新時間:2025/5/15 20:03:35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王雪家庭。(左)張虎曹家庭。(右)本欄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吳新芬家庭。

  ■核心提示

  家,是成長的搖籃,是溫暖的港灣;而千千萬萬個家庭,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在5月15日國際家庭日到來之際,本報記者走訪了幾戶河南省最美家庭,傾聽他們傳承中華民族家庭美德、厚植家國情懷、弘揚文明新風的溫情故事,引導更多家庭爭做“最美”、追求幸福。

  一份情懷撐起光榮之家

  □本報記者 周青莎 周曉荷

  “有人說一個大學生嫁給傷殘軍人,伺候他穿衣、洗臉20多年,值嗎?我覺得這恰恰就是愛的表達”“軍人把軍裝穿在身上,我把軍裝穿在心里”……

  臺上,50歲的軍嫂吳新芬將她與愛人王俊景20多年相知相依的故事娓娓道來。臺下,觀眾忍不住流淚。5月8日,禹州市“弘揚家風美德傳遞榜樣力量”主題巡講首站活動現場,洋溢著一個光榮之家的熾熱真情。

  1997年10月,西藏邊防某部隊軍人王俊景在一次緊急任務中,為保護藏族群眾安全不幸被高壓電擊倒,永遠地失去了雙臂,雙腿被嚴重燒傷。不愿拖累異地女友吳新芬,王俊景選擇了“消失”,而彼時在鄭州上大學的吳新芬四處打聽后得知了男友的遭遇,毫不猶豫地踏上列車,來到愛人身邊。

  看到心中英姿颯爽的英雄倒在病床上,吳新芬揪心不已:“他是好軍人,更是好男人。我決定留在他身邊。”王俊景先后經歷了四次病危、七次植皮,吳新芬始終陪伴在側。兩人用愛擊碎了“很有可能終身臥床”的醫學診斷,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在這個充滿愛的光榮之家,奇跡仍在繼續。如今,行走自如的王俊景可以用嘴咬著筆寫字,用定制的小勺子套在殘肢上自己吃飯,敲打鍵盤、編發短信都不在話下……他們的女兒王甜甜,考取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接過父親的槍,實現了自己的軍校夢。

  這些年,吳新芬一家深入全國各地開展國防教育宣講、愛國擁軍志愿服務等活動。他們的故事先后被改編成豫劇《大愛無言》、電影《加油新芬》、電視劇《今生欠你一個擁抱》等,感動了大江南北。

  2004年,吳新芬一家受邀重回王俊景服役過的部隊,部隊專門為二人舉辦了一場特別的婚禮。金黃的格桑花瓣撒滿道路,方圓數十里的400多位鄉親著盛裝前來祝福,洞房門口張貼著一副對聯:你無手、我有手、我們共用一雙手;夫從軍、妻擁軍、夫妻同結一顆心。“我走下婚車,全連官兵齊刷刷站成兩列,高喊:‘嫂子好!’那一幕至今難忘。”吳新芬說,他守護國,我守護他,這就是我們的幸福。

  悉心陪伴詮釋孝為先

  □本報記者 周曉荷

  凌晨三點多起床,到蔬菜批發市場進貨;把菜、肉送回超市后立即趕回家給兩位老人做飯;伺候老人洗漱、吃飯后,打開超市大門迎接客人到來……5月13日,漯河市郾城區新店鎮新店村村民蔡春香和往常一樣,在忙碌中開啟新的一天。這位好媳婦幾十年如一日孝老敬親的故事,傳遍十里八村。

  今年54歲的蔡春香和丈夫薛太宗經營著一家超市。打結婚起,夫妻倆就和公婆、奶奶住在一起,相處融洽。天有不測風云,2002年,婆婆查出宮頸癌;四年后,公公突發腦出血,老人接連生病,給幸福的小家蒙上一層陰霾。

  為籌集醫藥費,丈夫起早貪黑忙碌,照顧老人的責任落在了蔡春香身上。公公生病在醫院住了兩年多,她白天在醫院伺候,晚上回家照顧婆婆、奶奶,來回奔波。公公出院后癱瘓在床,蔡春香一直照顧,從沒抱怨過。

  “爺爺奶奶和太奶奶行動不便,我媽就買來推子,給他們在家理發,老式推子把她的手磨出了泡……”蔡春香的女兒薛筱竹說,在她的印象里,媽媽外柔內剛,是個把孝、善二字刻在骨子里的女性,操持全家人的生活,無怨無悔。

  如今,蔡春香的公公已經離世,剩下年過八旬的婆婆和年近百歲的奶奶。蔡春香悉心照顧著二老的衣食起居,前兩天,還攙著婆婆到村口聽大戲。

  平凡淳樸的蔡春香夫婦,把生活的風雨淬煉成向善的力量。村里有個家庭貧困的孩子考上了大學,夫妻倆主動送去3000元,解了這家的燃眉之急。每年兒童節為留守兒童送衣物、文具用品;建軍節為困難老兵送米面油;重陽節到敬老院送生活用品……蔡春香說:“我們生活過得去,幫助別人是舉手之勞,能幫就盡量幫。”

  對家人最深沉的愛,就藏在日復一日的陪伴和照料里。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在這個和睦小家傳承著,也影響著更多人……

  讓村民在家門口有“醫”靠

  □本報記者 王綠揚

  “大娘,您哪兒不舒服?”5月13日上午,在濟源示范區克井鎮西許村衛生室內,村委委員、村醫張虎曹和妻子趙霞看到年過七旬的村民張大娘進門,趕忙迎了上去。

  耐心詢問病情、測量血壓血糖、進行診斷、開方拿藥……這就是張虎曹夫妻倆每天的工作場景。“除了我們村的人,周邊村也有不少人來找我們看病,一天要接診幾十位病人。”張虎曹說。

  張虎曹夫婦擔任村醫已有20余年,兩人的父輩都是醫生。“我家四代行醫,我爺爺原先在村里開了一家德生診所,父親說德生就是‘醫德為先,生生不息’的意思。”張虎曹說,小時候看到父親將患者治愈后,患者和家屬對父親的感激,他就暗下決心,將來也要成為一名好醫生。

  長輩的言傳身教成了后輩的燈塔。從學校畢業后,張虎曹與同學趙霞結婚,兩人一起當起了西許村的村醫。張虎曹學的是中醫,趙霞擅長西醫,他們將中西醫結合,共同為父老鄉親治病。

  村民牛大爺經常找張虎曹看病,“我患靜脈曲張多年,大醫院的醫生建議做手術,可是我想保守治療。”他說,張虎曹通過靜脈輸液、針灸配合口服藥物等綜合療法,使他的病情得到有效緩解。

  西許村有2600多人,不論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一個電話,這對村醫夫婦總是隨叫隨到。除了日常坐診,夫妻倆還為全村每個家庭建立了健康檔案,每個月都會對行動不便的患者進行入戶隨訪,給予用藥指導。

  張虎曹曾有機會到城市的大醫院工作,但他最終還是選擇留在村里,他說:“村里的醫療條件有限,居家老人、留守兒童多,他們更需要醫療服務和幫助。”

  在張虎曹家中,德生診所的牌匾雖然已經不在了,“以德為先,樂善好施”的家風卻傳了下來。“我倆會繼承老一輩的醫術和醫德,為更多村民解除疾病之苦。”他說。

  志愿服務全家齊上陣

  □本報記者 祁思元

  “志愿服務就是用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用一顆心溫暖千萬顆心。”5月13日上午接到記者電話時,王雪正乘車趕往鞏義,準備參加下午的志愿服務活動。

  就職于鄭州師范學院的王雪,是學校學雷鋒志愿服務大隊的負責人。把志愿服務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她,2014年便開展了第一個志愿服務項目——“櫻桃四季紅”幫扶農民手工創業類培訓項目,緩解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就業創業難題。

  作為一名巾幗志愿者,王雪用10余年的時間獨立開展志愿服務培訓100余期,培訓志愿者約1.5萬人,還先后主持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逐夢青春益路相伴”“鄭師鄉村課堂”等10多個志愿服務項目。其中,“鄭師鄉村課堂”關愛未成年人文明實踐項目惠及1171所鄉村學校的18萬名學生,榮獲河南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一等獎。

  “我的丈夫趙鼎是一名醫務工作者,我們倆常年無償獻血,我還主動加入了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王雪婚后的大家庭共有三代8口人,家庭成員中有教師、醫生、工人、學生,無論年齡大小,都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當作傳家寶,用“志愿紅”傳遞愛心,用行動詮釋擔當。女兒趙梓魚常與父母一起參加各類志愿活動,多次前往福利院奉獻愛心、為山區孩子捐獻衣物,被河南省慈善聯合總會評為“小小慈善傳播官”。兒子趙玟馭積極參與東盟友好家庭社區研學活動,用童真架起跨國友誼的橋梁,用家庭美德傳遞正能量。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用良好家風播下奉獻的種子,愛心就會在每個家庭成員的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在王雪眼中,全家人一起為需要幫助的人出一份力、添一份暖,就是一種幸福。

  滿架書卷一院香

  □本報記者 王斌

  5月13日,在長垣市樊相鎮留村,一座以紅黃為主色調的農家小院吸引了記者注意。小院堂屋大門上,“留村國學館”幾個大字十分醒目。走進屋內,只見一排書柜上整齊地擺放著《大學》《中庸》《論語》《孝經》等各種書籍,書香氣息滿滿。

  該國學館創辦于2018年8月,由留村村委委員王喜紅和她的丈夫范海太捐資建設。“我和愛人都是從事教育工作的,看到村里許多孩子天天抱著手機看,我們就覺得有必要做些事情,讓孩子們放下手機,愛上閱讀。”王喜紅說。

  范海太告訴記者,國學館成立后,他們很快創辦了“留村讀書會”,義務組織本村及周邊村的孩子來這里學習、誦讀經典古籍,很受家長和孩子們的歡迎。每周六9點到11點是孩子們的誦讀時間,除了王喜紅和范海太,一些鄉村老師、志愿者也會走上講臺,為孩子們講解經典,領著孩子們誦讀。

  國學館越辦越熱鬧,鄉親們也好評如潮。“你們辦了件大好事兒”“娃兒每周都盼著來這聽課”……如今,讀書會成員越來越多,有家長帶著孩子過來的,有姐姐帶著弟弟過來的,這里成了大家學習古典文化的好去處。王喜紅還與村干部商議,成立了留村“教育發展基金會”,用來獎勵、資助本村的優秀學子和家庭困難學生,目前已累計幫扶學生近百名。

  2020年,夫妻二人又出資成立了“孝善理事會”。每年的母親節、重陽節等節日,理事會都會邀請本地豫劇團來村里為村民們唱大戲。同時,他們組織村民為老人做“大鍋飯”,村里的許多年輕人也參與進來,潛移默化中,孝善之風吹進每個人心里。

  如今的留村,重視閱讀、重視教育、孝老敬親的風氣漸盛。王喜紅說,看著村子越來越好,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

  短評

  良風善治始于家

  □朱殿勇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從“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修身箴言,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治家智慧;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的育人理念,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持家之道……中華民族家風文化厚重,潛移默化地浸潤著民族品格、滋養著民族精神。

  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風清;社風清,則社稷安。家庭,不僅是每個人棲息的港灣,更是社會治理的基石。推進基層高效能治理,要充分重視家庭這一“社會的基本細胞”作用,以千萬個家庭為“小支點”,撬動基層善治的“大杠桿”。

  聚焦家庭,激活治理基本單元。家庭和順、鄰里和諧,社會穩定大局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家庭作為社會結構的微觀鏡像,其和諧程度直接關系著治理效能。要持之以恒加強家庭建設,發揮“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的典型帶動、示范引領作用,讓文明新風吹拂千家萬戶。要深入家庭,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實現“微治理”與“大平安”良性互動,以美滿幸福小家降低治理成本、增加和諧因素。

  優化家庭教育,提升治理成效。家庭承載著價值傳承的核心功能,家教對個人言行舉止、思維方式具有深遠影響。要持之以恒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弘揚勤儉持家、敬老愛幼、睦鄰友好等傳統美德,宣傳民法典、家庭教育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傳播現代家庭教育新理念,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每個家庭生根發芽。

  傳承優良家風,厚植治理底蘊。家風作為家族文明的精神密碼,代代相傳,影響著社會風尚,成為柔性治理的一股重要力量。要充分發揮家風的約束功能,深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家風,不斷從中汲取治理智慧。

  千頭萬緒事,千家萬戶情。千千萬萬“小家”的良善之風,匯聚起基層善治的清風正氣。

文章編輯:劉鳴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關注5月15日國際家庭日丨小家大愛傳新風
    2025/5/15 20:03:35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王雪家庭。(左)張虎曹家庭。(右)本欄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吳新芬家庭。

      ■核心提示

      家,是成長的搖籃,是溫暖的港灣;而千千萬萬個家庭,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在5月15日國際家庭日到來之際,本報記者走訪了幾戶河南省最美家庭,傾聽他們傳承中華民族家庭美德、厚植家國情懷、弘揚文明新風的溫情故事,引導更多家庭爭做“最美”、追求幸福。

      一份情懷撐起光榮之家

      □本報記者 周青莎 周曉荷

      “有人說一個大學生嫁給傷殘軍人,伺候他穿衣、洗臉20多年,值嗎?我覺得這恰恰就是愛的表達”“軍人把軍裝穿在身上,我把軍裝穿在心里”……

      臺上,50歲的軍嫂吳新芬將她與愛人王俊景20多年相知相依的故事娓娓道來。臺下,觀眾忍不住流淚。5月8日,禹州市“弘揚家風美德傳遞榜樣力量”主題巡講首站活動現場,洋溢著一個光榮之家的熾熱真情。

      1997年10月,西藏邊防某部隊軍人王俊景在一次緊急任務中,為保護藏族群眾安全不幸被高壓電擊倒,永遠地失去了雙臂,雙腿被嚴重燒傷。不愿拖累異地女友吳新芬,王俊景選擇了“消失”,而彼時在鄭州上大學的吳新芬四處打聽后得知了男友的遭遇,毫不猶豫地踏上列車,來到愛人身邊。

      看到心中英姿颯爽的英雄倒在病床上,吳新芬揪心不已:“他是好軍人,更是好男人。我決定留在他身邊。”王俊景先后經歷了四次病危、七次植皮,吳新芬始終陪伴在側。兩人用愛擊碎了“很有可能終身臥床”的醫學診斷,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在這個充滿愛的光榮之家,奇跡仍在繼續。如今,行走自如的王俊景可以用嘴咬著筆寫字,用定制的小勺子套在殘肢上自己吃飯,敲打鍵盤、編發短信都不在話下……他們的女兒王甜甜,考取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接過父親的槍,實現了自己的軍校夢。

      這些年,吳新芬一家深入全國各地開展國防教育宣講、愛國擁軍志愿服務等活動。他們的故事先后被改編成豫劇《大愛無言》、電影《加油新芬》、電視劇《今生欠你一個擁抱》等,感動了大江南北。

      2004年,吳新芬一家受邀重回王俊景服役過的部隊,部隊專門為二人舉辦了一場特別的婚禮。金黃的格桑花瓣撒滿道路,方圓數十里的400多位鄉親著盛裝前來祝福,洞房門口張貼著一副對聯:你無手、我有手、我們共用一雙手;夫從軍、妻擁軍、夫妻同結一顆心。“我走下婚車,全連官兵齊刷刷站成兩列,高喊:‘嫂子好!’那一幕至今難忘。”吳新芬說,他守護國,我守護他,這就是我們的幸福。

      悉心陪伴詮釋孝為先

      □本報記者 周曉荷

      凌晨三點多起床,到蔬菜批發市場進貨;把菜、肉送回超市后立即趕回家給兩位老人做飯;伺候老人洗漱、吃飯后,打開超市大門迎接客人到來……5月13日,漯河市郾城區新店鎮新店村村民蔡春香和往常一樣,在忙碌中開啟新的一天。這位好媳婦幾十年如一日孝老敬親的故事,傳遍十里八村。

      今年54歲的蔡春香和丈夫薛太宗經營著一家超市。打結婚起,夫妻倆就和公婆、奶奶住在一起,相處融洽。天有不測風云,2002年,婆婆查出宮頸癌;四年后,公公突發腦出血,老人接連生病,給幸福的小家蒙上一層陰霾。

      為籌集醫藥費,丈夫起早貪黑忙碌,照顧老人的責任落在了蔡春香身上。公公生病在醫院住了兩年多,她白天在醫院伺候,晚上回家照顧婆婆、奶奶,來回奔波。公公出院后癱瘓在床,蔡春香一直照顧,從沒抱怨過。

      “爺爺奶奶和太奶奶行動不便,我媽就買來推子,給他們在家理發,老式推子把她的手磨出了泡……”蔡春香的女兒薛筱竹說,在她的印象里,媽媽外柔內剛,是個把孝、善二字刻在骨子里的女性,操持全家人的生活,無怨無悔。

      如今,蔡春香的公公已經離世,剩下年過八旬的婆婆和年近百歲的奶奶。蔡春香悉心照顧著二老的衣食起居,前兩天,還攙著婆婆到村口聽大戲。

      平凡淳樸的蔡春香夫婦,把生活的風雨淬煉成向善的力量。村里有個家庭貧困的孩子考上了大學,夫妻倆主動送去3000元,解了這家的燃眉之急。每年兒童節為留守兒童送衣物、文具用品;建軍節為困難老兵送米面油;重陽節到敬老院送生活用品……蔡春香說:“我們生活過得去,幫助別人是舉手之勞,能幫就盡量幫。”

      對家人最深沉的愛,就藏在日復一日的陪伴和照料里。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在這個和睦小家傳承著,也影響著更多人……

      讓村民在家門口有“醫”靠

      □本報記者 王綠揚

      “大娘,您哪兒不舒服?”5月13日上午,在濟源示范區克井鎮西許村衛生室內,村委委員、村醫張虎曹和妻子趙霞看到年過七旬的村民張大娘進門,趕忙迎了上去。

      耐心詢問病情、測量血壓血糖、進行診斷、開方拿藥……這就是張虎曹夫妻倆每天的工作場景。“除了我們村的人,周邊村也有不少人來找我們看病,一天要接診幾十位病人。”張虎曹說。

      張虎曹夫婦擔任村醫已有20余年,兩人的父輩都是醫生。“我家四代行醫,我爺爺原先在村里開了一家德生診所,父親說德生就是‘醫德為先,生生不息’的意思。”張虎曹說,小時候看到父親將患者治愈后,患者和家屬對父親的感激,他就暗下決心,將來也要成為一名好醫生。

      長輩的言傳身教成了后輩的燈塔。從學校畢業后,張虎曹與同學趙霞結婚,兩人一起當起了西許村的村醫。張虎曹學的是中醫,趙霞擅長西醫,他們將中西醫結合,共同為父老鄉親治病。

      村民牛大爺經常找張虎曹看病,“我患靜脈曲張多年,大醫院的醫生建議做手術,可是我想保守治療。”他說,張虎曹通過靜脈輸液、針灸配合口服藥物等綜合療法,使他的病情得到有效緩解。

      西許村有2600多人,不論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一個電話,這對村醫夫婦總是隨叫隨到。除了日常坐診,夫妻倆還為全村每個家庭建立了健康檔案,每個月都會對行動不便的患者進行入戶隨訪,給予用藥指導。

      張虎曹曾有機會到城市的大醫院工作,但他最終還是選擇留在村里,他說:“村里的醫療條件有限,居家老人、留守兒童多,他們更需要醫療服務和幫助。”

      在張虎曹家中,德生診所的牌匾雖然已經不在了,“以德為先,樂善好施”的家風卻傳了下來。“我倆會繼承老一輩的醫術和醫德,為更多村民解除疾病之苦。”他說。

      志愿服務全家齊上陣

      □本報記者 祁思元

      “志愿服務就是用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用一顆心溫暖千萬顆心。”5月13日上午接到記者電話時,王雪正乘車趕往鞏義,準備參加下午的志愿服務活動。

      就職于鄭州師范學院的王雪,是學校學雷鋒志愿服務大隊的負責人。把志愿服務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她,2014年便開展了第一個志愿服務項目——“櫻桃四季紅”幫扶農民手工創業類培訓項目,緩解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就業創業難題。

      作為一名巾幗志愿者,王雪用10余年的時間獨立開展志愿服務培訓100余期,培訓志愿者約1.5萬人,還先后主持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逐夢青春益路相伴”“鄭師鄉村課堂”等10多個志愿服務項目。其中,“鄭師鄉村課堂”關愛未成年人文明實踐項目惠及1171所鄉村學校的18萬名學生,榮獲河南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一等獎。

      “我的丈夫趙鼎是一名醫務工作者,我們倆常年無償獻血,我還主動加入了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王雪婚后的大家庭共有三代8口人,家庭成員中有教師、醫生、工人、學生,無論年齡大小,都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當作傳家寶,用“志愿紅”傳遞愛心,用行動詮釋擔當。女兒趙梓魚常與父母一起參加各類志愿活動,多次前往福利院奉獻愛心、為山區孩子捐獻衣物,被河南省慈善聯合總會評為“小小慈善傳播官”。兒子趙玟馭積極參與東盟友好家庭社區研學活動,用童真架起跨國友誼的橋梁,用家庭美德傳遞正能量。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用良好家風播下奉獻的種子,愛心就會在每個家庭成員的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在王雪眼中,全家人一起為需要幫助的人出一份力、添一份暖,就是一種幸福。

      滿架書卷一院香

      □本報記者 王斌

      5月13日,在長垣市樊相鎮留村,一座以紅黃為主色調的農家小院吸引了記者注意。小院堂屋大門上,“留村國學館”幾個大字十分醒目。走進屋內,只見一排書柜上整齊地擺放著《大學》《中庸》《論語》《孝經》等各種書籍,書香氣息滿滿。

      該國學館創辦于2018年8月,由留村村委委員王喜紅和她的丈夫范海太捐資建設。“我和愛人都是從事教育工作的,看到村里許多孩子天天抱著手機看,我們就覺得有必要做些事情,讓孩子們放下手機,愛上閱讀。”王喜紅說。

      范海太告訴記者,國學館成立后,他們很快創辦了“留村讀書會”,義務組織本村及周邊村的孩子來這里學習、誦讀經典古籍,很受家長和孩子們的歡迎。每周六9點到11點是孩子們的誦讀時間,除了王喜紅和范海太,一些鄉村老師、志愿者也會走上講臺,為孩子們講解經典,領著孩子們誦讀。

      國學館越辦越熱鬧,鄉親們也好評如潮。“你們辦了件大好事兒”“娃兒每周都盼著來這聽課”……如今,讀書會成員越來越多,有家長帶著孩子過來的,有姐姐帶著弟弟過來的,這里成了大家學習古典文化的好去處。王喜紅還與村干部商議,成立了留村“教育發展基金會”,用來獎勵、資助本村的優秀學子和家庭困難學生,目前已累計幫扶學生近百名。

      2020年,夫妻二人又出資成立了“孝善理事會”。每年的母親節、重陽節等節日,理事會都會邀請本地豫劇團來村里為村民們唱大戲。同時,他們組織村民為老人做“大鍋飯”,村里的許多年輕人也參與進來,潛移默化中,孝善之風吹進每個人心里。

      如今的留村,重視閱讀、重視教育、孝老敬親的風氣漸盛。王喜紅說,看著村子越來越好,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

      短評

      良風善治始于家

      □朱殿勇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從“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修身箴言,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治家智慧;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的育人理念,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持家之道……中華民族家風文化厚重,潛移默化地浸潤著民族品格、滋養著民族精神。

      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風清;社風清,則社稷安。家庭,不僅是每個人棲息的港灣,更是社會治理的基石。推進基層高效能治理,要充分重視家庭這一“社會的基本細胞”作用,以千萬個家庭為“小支點”,撬動基層善治的“大杠桿”。

      聚焦家庭,激活治理基本單元。家庭和順、鄰里和諧,社會穩定大局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家庭作為社會結構的微觀鏡像,其和諧程度直接關系著治理效能。要持之以恒加強家庭建設,發揮“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的典型帶動、示范引領作用,讓文明新風吹拂千家萬戶。要深入家庭,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實現“微治理”與“大平安”良性互動,以美滿幸福小家降低治理成本、增加和諧因素。

      優化家庭教育,提升治理成效。家庭承載著價值傳承的核心功能,家教對個人言行舉止、思維方式具有深遠影響。要持之以恒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弘揚勤儉持家、敬老愛幼、睦鄰友好等傳統美德,宣傳民法典、家庭教育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傳播現代家庭教育新理念,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每個家庭生根發芽。

      傳承優良家風,厚植治理底蘊。家風作為家族文明的精神密碼,代代相傳,影響著社會風尚,成為柔性治理的一股重要力量。要充分發揮家風的約束功能,深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家風,不斷從中汲取治理智慧。

      千頭萬緒事,千家萬戶情。千千萬萬“小家”的良善之風,匯聚起基層善治的清風正氣。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京四合院出租,北京四合院出售,北京平房买卖 - 顺益兴四合院 | 九州网址_专注于提供网址大全分享推广中文网站导航服务 | 超细粉碎机|超微气流磨|气流分级机|粉体改性设备|超微粉碎设备-山东埃尔派粉碎机厂家 | SEO网站优化,关键词排名优化,苏州网站推广-江苏森歌网络 | 南京和瑞包装有限公司| 陕西自考报名_陕西自学考试网 | 清管器,管道清管器,聚氨酯发泡球,清管球 - 承德嘉拓设备 | 纯水设备_苏州皙全超纯水设备水处理设备生产厂家 | 【ph计】|在线ph计|工业ph计|ph计厂家|ph计价格|酸度计生产厂家_武汉吉尔德科技有限公司 | 亚克力制品定制,上海嘉定有机玻璃加工制作生产厂家—官网 | 注塑机-压铸机-塑料注塑机-卧式注塑机-高速注塑机-单缸注塑机厂家-广东联升精密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 散热器-电子散热器-型材散热器-电源散热片-镇江新区宏图电子散热片厂家 | ERP企业管理系统永久免费版_在线ERP系统_OA办公_云版软件官网 | 线材成型机,线材折弯机,线材成型机厂家,贝朗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1 | 农业仪器网 - 中国自动化农业仪器信息交流平台 | led太阳能路灯厂家价格_风光互补庭院灯_农村市政工程路灯-中山华可路灯品牌 | 厌氧反应器,IC厌氧反应器,厌氧三相分离器-山东创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陶氏道康宁消泡剂_瓦克消泡剂_蓝星_海明斯德谦_广百进口消泡剂 | ptc_浴霸_大巴_干衣机_呼吸机_毛巾架_电动车加热器-上海帕克 | 动环监控_机房环境监控_DCIM_机房漏水检测-斯特纽 | 镀锌方管,无缝方管,伸缩套管,方矩管_山东重鑫致胜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999范文网_优质范文下载写作帮手| 湖南长沙商标注册专利申请,长沙公司注册代理记账首选美创! | 英超直播_英超免费在线高清直播_英超视频在线观看无插件-24直播网 | 浙江浩盛阀门有限公司| 济南ISO9000认证咨询代理公司,ISO9001认证,CMA实验室认证,ISO/TS16949认证,服务体系认证,资产管理体系认证,SC食品生产许可证- 济南创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郑州电线电缆厂家-防火|低压|低烟无卤电缆-河南明星电缆 | 工业洗衣机_工业洗涤设备_上海力净工业洗衣机厂家-洗涤设备首页 bkzzy在职研究生网 - 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咨询平台 | 合肥抖音SEO网站优化-网站建设-网络推广营销公司-百度爱采购-安徽企匠科技 | 阴离子_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厂家_聚合氯化铝价格_水处理絮凝剂_巩义市江源净水材料有限公司 | R507制冷剂,R22/R152a制冷剂厂家-浙江瀚凯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 桁架机器人_桁架机械手_上下料机械手_数控车床机械手-苏州清智科技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 郑州巴特熔体泵有限公司专业的熔体泵,熔体齿轮泵与换网器生产厂家 | 污水提升器,污水提升泵,地下室排水,增压泵,雨水泵,智能供排水控制器-上海智流泵业有限公司 | 邢台人才网_邢台招聘网_邢台123招聘【智达人才网】 | 气动隔膜泵-电动隔膜泵-循环热水泵-液下排污/螺杆/管道/化工泵「厂家」浙江绿邦 | 影视模板素材_原创专业影视实拍视频素材-8k像素素材网 | 模型公司_模型制作_沙盘模型报价-中国模型网 | 间甲酚,间甲酚厂家-山东祥东新材料 | 急救箱-应急箱-急救包厂家-北京红立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 石家庄救护车出租_重症转院_跨省跨境医疗转送_活动赛事医疗保障_康复出院_放弃治疗_腾康26年医疗护送转诊团队 | 宝元数控系统|对刀仪厂家|东莞机器人控制系统|东莞安川伺服-【鑫天驰智能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