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网 WWW.JZRB.COM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加快形成長三角科創共同體
更新時間:2024/7/20 15:15:08    來源:新華社

◇2020年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產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盡早取得突破”。

2023年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能,更好聯動長江經濟帶、輻射全國”。

最新發布的《2024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顯示,2018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幅達9.26%,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科研資源共享、強鏈補鏈延鏈,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邁向新階段,驅動長三角地區加快成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增長極。

“我們中心的設備總值超過7.2億元,單價500萬元以上的設備就有24臺。在保障學校科研的基礎上,這些先進設備的機時,統統對社會開放。很多中小企業不用自建實驗室,就能享受高端科研設備服務。”上海交通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主任陳峰告訴記者。目前,該中心的校外注冊用戶突破1萬家,其中長三角用戶約7000家。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長三角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計28個。上海光源、超強超短激光裝置、軟X射線裝置等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建設有序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初具規模。區域創新體系一體化能力持續增強。

上海提供芯片、軟件等組成的“大腦”;向西約200公里外的江蘇常州,提供作為“心臟”的動力電池;向南200多公里外的浙江寧波,提供完成“身體”的一體化壓鑄機……在長三角,新能源汽車逐步形成了具備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征的“4小時產業圈”,向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邁進,全國四成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產自長三角地區。

34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永前 何欣榮 周琳 董雪 戴威

擁有9座GDP萬億城市,集聚全國逾30%的高新技術企業,區域研發投入強度達3.23%,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0.7個百分點……

滬蘇浙皖合抱而成的長三角地區,創新潮涌不斷提升發展“成色”。

自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長三角地區考察時,一次次深入科技創新最活躍的區域,與三省一市的科技工作者面對面交流。

2020年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產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盡早取得突破”。

2023年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能,更好聯動長江經濟帶、輻射全國”。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關于持續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要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在更大范圍內聯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

縱觀長三角三省一市,上海綜合優勢突出,江蘇制造業發達,浙江數字經濟領先,安徽創新活躍、生態資源良好。通過共謀“發展一盤棋”,滬蘇浙皖加快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最新發布的《2024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顯示,2018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幅達9.26%,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科研資源共享、強鏈補鏈延鏈,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邁向新階段,驅動長三角地區加快成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增長極。

安徽省先進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實驗室團隊成員朱健和(左)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實驗線站向團隊成員講解實驗設備運行情況(2024 年 4 月 10 日攝) 方喆攝 / 本刊

深耕制度創新“試驗田” 重塑區域一體化創新格局

從2020年12月科技部發布《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到2021年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在上海揭牌,圍繞聯合攻關、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等重點合作事項成立專題組,再到企業、科研人員“一鍵下單”實現跨區域服務共享、儀器互用……三省一市以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重塑區域一體化創新發展格局。

整合創新資源,央地攜手推進聯合攻關“落地生根”。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設立后,科技部相關司與三省一市科技部門建立工作專班季度會商機制,圍繞完善聯合攻關機制、制定三年行動方案、提升科創策源能力等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工作。印發《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計劃實施辦法(試行)》等,為一體化創新建章立制、保駕護航。同時設立秘書處,三省一市科技部門選派干部在滬集中辦公,強化跨省域統籌協調。

創新需求從企業來,解決方案由企業選,何時實施由企業定……長三角一體化科創云平臺是長三角科創共同體針對創新主體的宣傳和服務載體,集長三角領域的科創政策推介、企業供需對接等功能于一體。記者打開平臺網站,一系列“揭榜成功”的技術需求映入眼簾。應用于化合物半導體的原子層沉積工藝及設備研發、人工智能算法可信度量化評估與審計體系……科技企業在這里尋求實打實的解決方案。

2023年,根據三省一市科技部門聯合發布的長三角科創共同體聯合攻關需求征集通知,上海生物醫藥企業復宏漢霖在平臺上發布“抗體藥物國產制造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的技術需求。“自己找技術,如同大海撈針,借助平臺力量,我們和長三角‘朋友圈’高效精準對接。”復宏漢霖全球創新中心總經理單永強說。最終,華東理工大學和百林科制藥裝備科技(江蘇)有限公司“揭榜”,三方聯合攻關生物抗體藥物的國產制造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

統計顯示,2022年以來,三省一市累計發布“企業出題”的48項重點揭榜任務,全國揭榜單位數量超過380家,揭榜任務研發投入超過10億元。2023年共征集長三角企業需求130項,上海御渡半導體、中科芯集成電路、奇瑞新能源汽車、江蘇康緣藥業等20家龍頭企業納入聯合攻關計劃。

破除體制障礙,科技資源“一鍵共享”。冷凍電鏡、球差電鏡、700M液體核磁、實驗動物中心、P2病原微生物實驗室……走進上海交通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各類先進的科學儀器令人目不暇接。

“我們中心的設備總值超過7.2億元,單價500萬元以上的設備就有24臺。在保障學校科研的基礎上,這些先進設備的機時,統統對社會開放。很多中小企業不用自建實驗室,就能享受高端科研設備服務。”上海交通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主任陳峰告訴記者。目前,該中心的校外注冊用戶突破1萬家,其中長三角用戶約7000家。

三省一市攜手建設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將4萬多套、價值超522億元的大型科學儀器集中在一個平臺上,全國的企業、科研人員只需“一鍵下單”,就能實現跨區域服務共享、儀器互用。

此外,長三角多地試點利用財政科技資金,以電子券的形式支持試點區域內科技型中小企業向專業機構購買技術研發、檢驗檢測等服務,并支持科技創新券的通用通兌,推動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跨越區域“牽手”。“科技創新券好比科技服務領域的‘消費券’。通過平臺,我們對接到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用平臺發放的30萬元創新券,申請了履帶式遠程遙控柴油機驅動自吸泵開發服務,與大學聯合開發了一套排水機器人系統。”江蘇博禹泵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汪祈燕說。

統計顯示,2023年長三角科技創新券申領企業數達2377家,跨區域購買服務1.46億元,創新券兌付金額3968萬元,分別較2021年增長6.3倍、3.6倍、3.8倍。

打破行政壁壘,推動跨省域“創新協同”。橫跨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是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突破口。2019年11月,瞄準“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壁壘”,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掛牌成立,聚焦規劃管理、生態保護、財稅分享、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任務,開展全方位的一體化試驗,推動省域發展“末梢”變成省際合作前沿。

掛牌至今,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累計形成136項制度創新成果,涵蓋規劃管理、財稅分享等八個方面,其中42項面向全國復制推廣。比如,建立“一地認定、三地互認”的外國高端人才互認機制。設立全國首個跨省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跨省域高新區等。

“傳統發展路徑下,各地都有自己的高新區、經開區,彼此之間招商競爭十分激烈。成立跨省域高新區,就是從兩省一市的實際利益出發,爭取發展的最大公約數。”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行委員會營商和產業發展部部長朱正偉說。今年兩省一市商定,針對跨省域高新區實行“聯席會議+推進專班+片區管理機構”的運行機制,在國家高新區建設中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

比如,示范區聚焦二級建造師、二級造價工程師、初級注冊安全工程師等由國家統一設置、各省自行實施的職業資格,推動考試標準統一、成績和證書互認,打破專業技術人員跨省域異地執業和工作限制,促進人才要素自由流動。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是一個縮影。包括G60科創走廊、長三角數字干線在內的廊道經濟,包括科創飛地、產業飛地在內的飛地經濟,跨省域協同創新在長三角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

《2024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顯示,2023年上海向蘇、浙、皖輸出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為744.32億元,相比2018年增長3.31倍。上海與蘇、浙、皖合作申請發明專利數量為4911件,相比2018年增長1.75倍。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拍攝的用于“九章三號”實驗的光學干涉儀(2023 年 10 月 15 日攝)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供圖

強化原始創新策源 提升戰略科技“硬實力”

求解高斯玻色取樣數學問題,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一億億倍。2023年11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等,攜手構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在研制量子計算機之路上又邁出重要一步。

打開“九章三號”,里面排布著多個比指甲蓋略大、帶著光纖“小辮子”的金屬模塊。這些名為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的模塊,是“九章三號”中捕捉并識別單個光子的“眼睛”。在上海誕生,到浙江封裝,再到安徽應用,每個探測器都經歷了一場長三角協同創新之旅。

根據《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3》,包括研發經費、研發人員、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等,長三角共有13個指標占全國比重超過30%。共同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攜手提升戰略科技“硬實力”,這樣的故事在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建設中屢見不鮮。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大科學設施集群有序推進,鍛造科創利器。

今年5月中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通過國家驗收。工程包括新建16條性能先進的光束線和實驗站、建立用戶輔助實驗室和用戶數據中心等。

“上海光源是中國大陸第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它猶如一臺‘超級顯微鏡’,可以看清微觀世界,揭示物質微觀結構生成及演化機制。”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邰仁忠告訴記者。

工程試運行期間,新建線站已服務約8萬小時,并為35家國內領軍企業提供定制化技術解決方案,其中一半以上是長三角企業,如南京輝銳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寶武鋼鐵集團等。

“從杭州的實驗室到上海張江,開車只要2小時,遇到需要好多天才能完成的實驗,還可住在專供用戶的招待所,非常方便。”浙江大學藥學院張海濤研究員幾乎每兩個月就要來一次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做實驗。作為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大科學裝置,該設施已為近450家科研單位和企業的1985個課題組提供服務。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長三角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計28個。上海光源、超強超短激光裝置、軟X射線裝置等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建設有序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初具規模。區域創新體系一體化能力持續增強。

各類實驗室加快建設,提升創新策源能力。今年4月中旬,以“創新預見6G未來”為主題的2024全球6G技術大會在南京召開,吸引國內外廣泛關注。

2018年,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實驗室成立6G關鍵技術攻關團隊。“現在研發6G,就是為未來的智能化信息社會提供超強連接能力。”中國科學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尤肖虎表示。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從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到江蘇紫金山實驗室、浙江之江實驗室,再到合肥科學島,長三角各類實驗室瞄準世界前沿技術不斷突破。

從高比例“嵌合猴”,到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再到大科學裝置小型化……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上,一排排基礎研究成果令人振奮。

依托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將國家戰略部署與長三角區域創新需求有機結合,2021年掛牌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使命,持續推動長三角區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產業化落地。

五一前夕,由中冶賽迪上海研究院研發的廢鋼切割機器人正式運往湛江鋼鐵基地,開啟工程化應用。這一新型機器人,從2022年4月簽約啟動到2023年12月發布產品,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這中間,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發揮了關鍵推手作用。

“隨著鋼鐵業加快綠色化智能化轉型,電爐煉鋼比例加大,為滿足入爐尺寸要求,大量廢鋼需要切割。”中冶賽迪上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杜東坡在企業調研時,敏銳地發現這一市場需求。

傳統的廢鋼切割,溫度較高、粉塵較多,工作環境較為惡劣。改為機器人操作,面臨如何識別廢鋼種類、尺寸,如何規劃機器人行動路徑,如何準確判斷從哪里下刀等技術難題。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獲悉企業這一技術需求后,為其對接全球創新資源,最終促成聯合攻關:悉尼科技大學負責智能算法、常州集萃負責關鍵零部件、中冶賽迪負責總集成,中心還為項目提供國際合作資金池支持。“最終落地的廢鋼智能切割機器人,填補了行業空白。我們測算,這一新產品對應近3000萬噸的潛在廢鋼加工市場。”杜東坡說。

中心主任劉慶介紹,掛牌以來該中心已在上海和江蘇等地布局建設98家專業研發載體,擁有各類研發人員超過1.6萬人,以“撥投結合”等方式支持重大產業技術創新項目約100項,轉移轉化技術成果超過9000項,服務企業累計超過2萬家。

一輛西井科技的無人駕駛重卡 Q-Truck 在位于上海的無人駕駛商用車聯合實驗室場地上進行動態測試(2023 年 9 月 26 日攝) 方喆攝 / 本刊

瞄準世界級創新中心 提升全域產業競爭力

“下午在合肥開完會,兩個小時不到高鐵就回上海了。明天一早再坐高鐵來合肥開會,下午四點多高鐵又回上海了,還能回家吃飯。”今年3月,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在網絡上分享了一段自己拍攝的短視頻,展示了兩地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頻繁互動。

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正在讓長三角成為新質生產力的“試驗田”。滬蘇浙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產業格局,全域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

攜手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這是生產一輛新能源汽車的4小時“旅程”——上海提供芯片、軟件等組成的“大腦”;向西約200公里外的江蘇常州,提供作為“心臟”的動力電池;向南200多公里外的浙江寧波,提供完成“身體”的一體化壓鑄機……

在長三角,新能源汽車逐步形成了具備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征的“4小時產業圈”,向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邁進,全國四成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產自長三角地區。

從2016年起,蔚來圍繞合肥進行深度產業布局,先后建成兩座先進制造基地。目前,蔚來超過70%的產業鏈合作伙伴來自距離合肥600公里的周邊區域。依托長三角成熟的產業鏈與區位優勢,蔚來領跑全國30萬元以上高端純電汽車市場,今年5月發布了面向全球銷售的第二品牌樂道。

“我們在合肥、上海、南京等地分別設立了整車制造、業務總部、關鍵零部件等核心業務單元。”李斌認為,依托不同區域間的分工合作,長三角有望建成智能電動汽車世界級創新中心。

新能源汽車只是縮影。統計顯示,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的產業規模,分別占全國的3/5、1/3和1/3,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以生物醫藥為例,2019年以來,僅上海就累計獲批24個1類國產創新藥,其中包括國內首款CART細胞治療產品、首款在美國上市的國產生物創新藥。目前,長三角擁有上海張江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區、杭州高新區、連云港經開區等一批知名生物醫藥產業園區,近五年來長三角的生物醫藥全球許可交易總額占全國比重超過70%,體現出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坐在模擬駕駛艙里,控制操縱桿拉升轉向,顯示屏模擬飛越河流建筑、俯視大地……位于上海市金山區的御風未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廠房內,來訪者可以體驗低空飛行的愉悅。

御風未來副總經理劉星宇介紹,M1電動飛行器于2023年10月成功首飛,在電動系統、飛控系統、復合材料三個核心環節全部實現國產化。“5座載人設計,可高效飛行250公里,巡航速度達到每小時200公里,被認為是未來的‘空中的士’。”

聚焦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等方向,包括上海在內的長三角地區加快布局腦機接口、量子科技、空天利用等前沿領域,部署到2035年形成若干領跑全球的未來產業集群。三省一市通力合作,為未來產業成長提供優良土壤。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內,安徽省先進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中心團隊正爭分奪秒開展相關研究。

“這個項目是由‘合肥光源’和‘上海光源’合力承擔的一個重點研發計劃,旨在為我國新型顯示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關鍵核心材料。”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黨委書記、副主任李良彬研究員告訴記者,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開展“兩心同創”,為未來產業發展點亮“協作之光”。

以開放謀合作、贏未來。“西井和香港非常有淵源,第一個集團客戶是和記港口;我們共同打造了多個標桿項目,包括助力和記泰國打造了全球首個‘無人駕駛與有人駕駛’混合作業項目,還與英國和記簽訂了100臺自動駕駛卡車的訂單。”5月,“浦江創新論壇”首次來到香港,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譚黎敏在座談會上說。

浦江創新論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世界制造業大會……長三角誕生了多個面向全球的科創展會和合作平臺,區域內各類創新主體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

長三角多家單位深度參與的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吸引超過20家國際組織和外國相關機構共同參與;德國大眾汽車與小鵬汽車共同開發兩款面向中國市場的智能網聯車型,首批車型將于2026年在合肥投產……從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到產業創新“最后一公里”,長三角的開放創新不僅有著“雙城記”,更有著“全球行”。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邁入新階段,同時也迎來了新挑戰。”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忠偉說,未來要持續提升長三角的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和協同水平,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切實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文章編輯:趙銀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加快形成長三角科創共同體
2024/7/20 15:15:08    來源:新華社

◇2020年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產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盡早取得突破”。

2023年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能,更好聯動長江經濟帶、輻射全國”。

最新發布的《2024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顯示,2018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幅達9.26%,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科研資源共享、強鏈補鏈延鏈,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邁向新階段,驅動長三角地區加快成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增長極。

“我們中心的設備總值超過7.2億元,單價500萬元以上的設備就有24臺。在保障學校科研的基礎上,這些先進設備的機時,統統對社會開放。很多中小企業不用自建實驗室,就能享受高端科研設備服務。”上海交通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主任陳峰告訴記者。目前,該中心的校外注冊用戶突破1萬家,其中長三角用戶約7000家。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長三角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計28個。上海光源、超強超短激光裝置、軟X射線裝置等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建設有序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初具規模。區域創新體系一體化能力持續增強。

上海提供芯片、軟件等組成的“大腦”;向西約200公里外的江蘇常州,提供作為“心臟”的動力電池;向南200多公里外的浙江寧波,提供完成“身體”的一體化壓鑄機……在長三角,新能源汽車逐步形成了具備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征的“4小時產業圈”,向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邁進,全國四成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產自長三角地區。

34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永前 何欣榮 周琳 董雪 戴威

擁有9座GDP萬億城市,集聚全國逾30%的高新技術企業,區域研發投入強度達3.23%,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0.7個百分點……

滬蘇浙皖合抱而成的長三角地區,創新潮涌不斷提升發展“成色”。

自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長三角地區考察時,一次次深入科技創新最活躍的區域,與三省一市的科技工作者面對面交流。

2020年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產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盡早取得突破”。

2023年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能,更好聯動長江經濟帶、輻射全國”。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關于持續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要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在更大范圍內聯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

縱觀長三角三省一市,上海綜合優勢突出,江蘇制造業發達,浙江數字經濟領先,安徽創新活躍、生態資源良好。通過共謀“發展一盤棋”,滬蘇浙皖加快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最新發布的《2024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顯示,2018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幅達9.26%,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科研資源共享、強鏈補鏈延鏈,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邁向新階段,驅動長三角地區加快成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增長極。

安徽省先進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實驗室團隊成員朱健和(左)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實驗線站向團隊成員講解實驗設備運行情況(2024 年 4 月 10 日攝) 方喆攝 / 本刊

深耕制度創新“試驗田” 重塑區域一體化創新格局

從2020年12月科技部發布《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到2021年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在上海揭牌,圍繞聯合攻關、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等重點合作事項成立專題組,再到企業、科研人員“一鍵下單”實現跨區域服務共享、儀器互用……三省一市以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重塑區域一體化創新發展格局。

整合創新資源,央地攜手推進聯合攻關“落地生根”。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設立后,科技部相關司與三省一市科技部門建立工作專班季度會商機制,圍繞完善聯合攻關機制、制定三年行動方案、提升科創策源能力等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工作。印發《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計劃實施辦法(試行)》等,為一體化創新建章立制、保駕護航。同時設立秘書處,三省一市科技部門選派干部在滬集中辦公,強化跨省域統籌協調。

創新需求從企業來,解決方案由企業選,何時實施由企業定……長三角一體化科創云平臺是長三角科創共同體針對創新主體的宣傳和服務載體,集長三角領域的科創政策推介、企業供需對接等功能于一體。記者打開平臺網站,一系列“揭榜成功”的技術需求映入眼簾。應用于化合物半導體的原子層沉積工藝及設備研發、人工智能算法可信度量化評估與審計體系……科技企業在這里尋求實打實的解決方案。

2023年,根據三省一市科技部門聯合發布的長三角科創共同體聯合攻關需求征集通知,上海生物醫藥企業復宏漢霖在平臺上發布“抗體藥物國產制造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的技術需求。“自己找技術,如同大海撈針,借助平臺力量,我們和長三角‘朋友圈’高效精準對接。”復宏漢霖全球創新中心總經理單永強說。最終,華東理工大學和百林科制藥裝備科技(江蘇)有限公司“揭榜”,三方聯合攻關生物抗體藥物的國產制造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

統計顯示,2022年以來,三省一市累計發布“企業出題”的48項重點揭榜任務,全國揭榜單位數量超過380家,揭榜任務研發投入超過10億元。2023年共征集長三角企業需求130項,上海御渡半導體、中科芯集成電路、奇瑞新能源汽車、江蘇康緣藥業等20家龍頭企業納入聯合攻關計劃。

破除體制障礙,科技資源“一鍵共享”。冷凍電鏡、球差電鏡、700M液體核磁、實驗動物中心、P2病原微生物實驗室……走進上海交通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各類先進的科學儀器令人目不暇接。

“我們中心的設備總值超過7.2億元,單價500萬元以上的設備就有24臺。在保障學校科研的基礎上,這些先進設備的機時,統統對社會開放。很多中小企業不用自建實驗室,就能享受高端科研設備服務。”上海交通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主任陳峰告訴記者。目前,該中心的校外注冊用戶突破1萬家,其中長三角用戶約7000家。

三省一市攜手建設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將4萬多套、價值超522億元的大型科學儀器集中在一個平臺上,全國的企業、科研人員只需“一鍵下單”,就能實現跨區域服務共享、儀器互用。

此外,長三角多地試點利用財政科技資金,以電子券的形式支持試點區域內科技型中小企業向專業機構購買技術研發、檢驗檢測等服務,并支持科技創新券的通用通兌,推動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跨越區域“牽手”。“科技創新券好比科技服務領域的‘消費券’。通過平臺,我們對接到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用平臺發放的30萬元創新券,申請了履帶式遠程遙控柴油機驅動自吸泵開發服務,與大學聯合開發了一套排水機器人系統。”江蘇博禹泵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汪祈燕說。

統計顯示,2023年長三角科技創新券申領企業數達2377家,跨區域購買服務1.46億元,創新券兌付金額3968萬元,分別較2021年增長6.3倍、3.6倍、3.8倍。

打破行政壁壘,推動跨省域“創新協同”。橫跨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是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突破口。2019年11月,瞄準“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壁壘”,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掛牌成立,聚焦規劃管理、生態保護、財稅分享、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任務,開展全方位的一體化試驗,推動省域發展“末梢”變成省際合作前沿。

掛牌至今,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累計形成136項制度創新成果,涵蓋規劃管理、財稅分享等八個方面,其中42項面向全國復制推廣。比如,建立“一地認定、三地互認”的外國高端人才互認機制。設立全國首個跨省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跨省域高新區等。

“傳統發展路徑下,各地都有自己的高新區、經開區,彼此之間招商競爭十分激烈。成立跨省域高新區,就是從兩省一市的實際利益出發,爭取發展的最大公約數。”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行委員會營商和產業發展部部長朱正偉說。今年兩省一市商定,針對跨省域高新區實行“聯席會議+推進專班+片區管理機構”的運行機制,在國家高新區建設中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

比如,示范區聚焦二級建造師、二級造價工程師、初級注冊安全工程師等由國家統一設置、各省自行實施的職業資格,推動考試標準統一、成績和證書互認,打破專業技術人員跨省域異地執業和工作限制,促進人才要素自由流動。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是一個縮影。包括G60科創走廊、長三角數字干線在內的廊道經濟,包括科創飛地、產業飛地在內的飛地經濟,跨省域協同創新在長三角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

《2024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顯示,2023年上海向蘇、浙、皖輸出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為744.32億元,相比2018年增長3.31倍。上海與蘇、浙、皖合作申請發明專利數量為4911件,相比2018年增長1.75倍。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拍攝的用于“九章三號”實驗的光學干涉儀(2023 年 10 月 15 日攝)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供圖

強化原始創新策源 提升戰略科技“硬實力”

求解高斯玻色取樣數學問題,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一億億倍。2023年11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等,攜手構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在研制量子計算機之路上又邁出重要一步。

打開“九章三號”,里面排布著多個比指甲蓋略大、帶著光纖“小辮子”的金屬模塊。這些名為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的模塊,是“九章三號”中捕捉并識別單個光子的“眼睛”。在上海誕生,到浙江封裝,再到安徽應用,每個探測器都經歷了一場長三角協同創新之旅。

根據《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3》,包括研發經費、研發人員、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等,長三角共有13個指標占全國比重超過30%。共同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攜手提升戰略科技“硬實力”,這樣的故事在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建設中屢見不鮮。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大科學設施集群有序推進,鍛造科創利器。

今年5月中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通過國家驗收。工程包括新建16條性能先進的光束線和實驗站、建立用戶輔助實驗室和用戶數據中心等。

“上海光源是中國大陸第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它猶如一臺‘超級顯微鏡’,可以看清微觀世界,揭示物質微觀結構生成及演化機制。”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邰仁忠告訴記者。

工程試運行期間,新建線站已服務約8萬小時,并為35家國內領軍企業提供定制化技術解決方案,其中一半以上是長三角企業,如南京輝銳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寶武鋼鐵集團等。

“從杭州的實驗室到上海張江,開車只要2小時,遇到需要好多天才能完成的實驗,還可住在專供用戶的招待所,非常方便。”浙江大學藥學院張海濤研究員幾乎每兩個月就要來一次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做實驗。作為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大科學裝置,該設施已為近450家科研單位和企業的1985個課題組提供服務。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長三角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計28個。上海光源、超強超短激光裝置、軟X射線裝置等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建設有序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初具規模。區域創新體系一體化能力持續增強。

各類實驗室加快建設,提升創新策源能力。今年4月中旬,以“創新預見6G未來”為主題的2024全球6G技術大會在南京召開,吸引國內外廣泛關注。

2018年,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實驗室成立6G關鍵技術攻關團隊。“現在研發6G,就是為未來的智能化信息社會提供超強連接能力。”中國科學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尤肖虎表示。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從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到江蘇紫金山實驗室、浙江之江實驗室,再到合肥科學島,長三角各類實驗室瞄準世界前沿技術不斷突破。

從高比例“嵌合猴”,到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再到大科學裝置小型化……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上,一排排基礎研究成果令人振奮。

依托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將國家戰略部署與長三角區域創新需求有機結合,2021年掛牌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使命,持續推動長三角區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產業化落地。

五一前夕,由中冶賽迪上海研究院研發的廢鋼切割機器人正式運往湛江鋼鐵基地,開啟工程化應用。這一新型機器人,從2022年4月簽約啟動到2023年12月發布產品,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這中間,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發揮了關鍵推手作用。

“隨著鋼鐵業加快綠色化智能化轉型,電爐煉鋼比例加大,為滿足入爐尺寸要求,大量廢鋼需要切割。”中冶賽迪上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杜東坡在企業調研時,敏銳地發現這一市場需求。

傳統的廢鋼切割,溫度較高、粉塵較多,工作環境較為惡劣。改為機器人操作,面臨如何識別廢鋼種類、尺寸,如何規劃機器人行動路徑,如何準確判斷從哪里下刀等技術難題。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獲悉企業這一技術需求后,為其對接全球創新資源,最終促成聯合攻關:悉尼科技大學負責智能算法、常州集萃負責關鍵零部件、中冶賽迪負責總集成,中心還為項目提供國際合作資金池支持。“最終落地的廢鋼智能切割機器人,填補了行業空白。我們測算,這一新產品對應近3000萬噸的潛在廢鋼加工市場。”杜東坡說。

中心主任劉慶介紹,掛牌以來該中心已在上海和江蘇等地布局建設98家專業研發載體,擁有各類研發人員超過1.6萬人,以“撥投結合”等方式支持重大產業技術創新項目約100項,轉移轉化技術成果超過9000項,服務企業累計超過2萬家。

一輛西井科技的無人駕駛重卡 Q-Truck 在位于上海的無人駕駛商用車聯合實驗室場地上進行動態測試(2023 年 9 月 26 日攝) 方喆攝 / 本刊

瞄準世界級創新中心 提升全域產業競爭力

“下午在合肥開完會,兩個小時不到高鐵就回上海了。明天一早再坐高鐵來合肥開會,下午四點多高鐵又回上海了,還能回家吃飯。”今年3月,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在網絡上分享了一段自己拍攝的短視頻,展示了兩地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頻繁互動。

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正在讓長三角成為新質生產力的“試驗田”。滬蘇浙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產業格局,全域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

攜手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這是生產一輛新能源汽車的4小時“旅程”——上海提供芯片、軟件等組成的“大腦”;向西約200公里外的江蘇常州,提供作為“心臟”的動力電池;向南200多公里外的浙江寧波,提供完成“身體”的一體化壓鑄機……

在長三角,新能源汽車逐步形成了具備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征的“4小時產業圈”,向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邁進,全國四成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產自長三角地區。

從2016年起,蔚來圍繞合肥進行深度產業布局,先后建成兩座先進制造基地。目前,蔚來超過70%的產業鏈合作伙伴來自距離合肥600公里的周邊區域。依托長三角成熟的產業鏈與區位優勢,蔚來領跑全國30萬元以上高端純電汽車市場,今年5月發布了面向全球銷售的第二品牌樂道。

“我們在合肥、上海、南京等地分別設立了整車制造、業務總部、關鍵零部件等核心業務單元。”李斌認為,依托不同區域間的分工合作,長三角有望建成智能電動汽車世界級創新中心。

新能源汽車只是縮影。統計顯示,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的產業規模,分別占全國的3/5、1/3和1/3,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以生物醫藥為例,2019年以來,僅上海就累計獲批24個1類國產創新藥,其中包括國內首款CART細胞治療產品、首款在美國上市的國產生物創新藥。目前,長三角擁有上海張江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區、杭州高新區、連云港經開區等一批知名生物醫藥產業園區,近五年來長三角的生物醫藥全球許可交易總額占全國比重超過70%,體現出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坐在模擬駕駛艙里,控制操縱桿拉升轉向,顯示屏模擬飛越河流建筑、俯視大地……位于上海市金山區的御風未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廠房內,來訪者可以體驗低空飛行的愉悅。

御風未來副總經理劉星宇介紹,M1電動飛行器于2023年10月成功首飛,在電動系統、飛控系統、復合材料三個核心環節全部實現國產化。“5座載人設計,可高效飛行250公里,巡航速度達到每小時200公里,被認為是未來的‘空中的士’。”

聚焦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等方向,包括上海在內的長三角地區加快布局腦機接口、量子科技、空天利用等前沿領域,部署到2035年形成若干領跑全球的未來產業集群。三省一市通力合作,為未來產業成長提供優良土壤。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內,安徽省先進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中心團隊正爭分奪秒開展相關研究。

“這個項目是由‘合肥光源’和‘上海光源’合力承擔的一個重點研發計劃,旨在為我國新型顯示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關鍵核心材料。”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黨委書記、副主任李良彬研究員告訴記者,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開展“兩心同創”,為未來產業發展點亮“協作之光”。

以開放謀合作、贏未來。“西井和香港非常有淵源,第一個集團客戶是和記港口;我們共同打造了多個標桿項目,包括助力和記泰國打造了全球首個‘無人駕駛與有人駕駛’混合作業項目,還與英國和記簽訂了100臺自動駕駛卡車的訂單。”5月,“浦江創新論壇”首次來到香港,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譚黎敏在座談會上說。

浦江創新論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世界制造業大會……長三角誕生了多個面向全球的科創展會和合作平臺,區域內各類創新主體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

長三角多家單位深度參與的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吸引超過20家國際組織和外國相關機構共同參與;德國大眾汽車與小鵬汽車共同開發兩款面向中國市場的智能網聯車型,首批車型將于2026年在合肥投產……從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到產業創新“最后一公里”,長三角的開放創新不僅有著“雙城記”,更有著“全球行”。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邁入新階段,同時也迎來了新挑戰。”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忠偉說,未來要持續提升長三角的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和協同水平,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切實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洁设备_洗地机/扫地机厂家_全自动洗地机_橙犀清洁设备官网 | 净化板-洁净板-净化板价格-净化板生产厂家-山东鸿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聚丙烯酰胺_阴离子_阳离子「用量少」巩义亿腾厂家直销,售后无忧 聚合甘油__盐城市飞龙油脂有限公司 | 铝镁锰板厂家_进口钛锌板_铝镁锰波浪板_铝镁锰墙面板_铝镁锰屋面-杭州军晟金属建筑材料 | 橡胶接头|可曲挠橡胶接头|橡胶软接头安装使用教程-上海松夏官方网站 | 超声波清洗机_大型超声波清洗机_工业超声波清洗设备-洁盟清洗设备 | 超声波清洗机_大型超声波清洗机_工业超声波清洗设备-洁盟清洗设备 | 旋转/数显粘度计-运动粘度测定仪-上海平轩科学仪器 | 马尔表面粗糙度仪-MAHR-T500Hommel-Mitutoyo粗糙度仪-笃挚仪器 | 工控机-图像采集卡-PoE网卡-人工智能-工业主板-深圳朗锐智科 | 手机游戏_热门软件app下载_好玩的安卓游戏下载基地-吾爱下载站 | 斗式提升机_链式斗提机_带式斗提机厂家无锡市鸿诚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 安徽合肥项目申报咨询公司_安徽合肥高新企业项目申报_安徽省科技项目申报代理 | 高柔性拖链电缆_卷筒电缆_耐磨耐折聚氨酯电缆-玖泰特种电缆 | 婚博会2024时间表_婚博会门票领取_婚博会地址-婚博会官网 | 发光字|标识设计|标牌制作|精神堡垒 - 江苏苏通广告有限公司 | 「阿尔法设计官网」工业设计_产品设计_产品外观设计 深圳工业设计公司 | 小青瓦丨古建筑瓦丨青瓦厂家-宜兴市徽派古典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 服务器之家 - 专注于服务器技术及软件下载分享 | 意大利Frascold/富士豪压缩机_富士豪半封闭压缩机_富士豪活塞压缩机_富士豪螺杆压缩机 | 常州翔天实验仪器厂-恒温振荡器-台式恒温振荡器-微量血液离心机 恒温恒湿箱(药品/保健品/食品/半导体/细菌)-兰贝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氧化铝球_高铝球_氧化铝研磨球-淄博誉洁陶瓷新材料有限公司 | 深圳宣传片制作-企业宣传视频制作-产品视频拍摄-产品动画制作-短视频拍摄制作公司 | 珠海白蚁防治_珠海灭鼠_珠海杀虫灭鼠_珠海灭蟑螂_珠海酒店消杀_珠海工厂杀虫灭鼠_立净虫控防治服务有限公司 | 气动隔膜泵厂家-温州永嘉定远泵阀有限公司 | 空气能采暖,热泵烘干机,空气源热水机组|设备|厂家,东莞高温热泵_正旭新能源 | 不锈钢法兰-碳钢法兰-法兰盘生产加工厂家-[鼎捷峰]-不锈钢法兰-碳钢法兰-法兰盘生产加工厂家-[鼎捷峰] | 扬子叉车厂家_升降平台_电动搬运车|堆高车-扬子仓储叉车官网 | NBA直播_NBA直播免费观看直播在线_NBA直播免费高清无插件在线观看-24直播网 | 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测仪_dxa骨密度仪_双能x线骨密度仪_品牌厂家【品源医疗】 | 派克防爆伺服电机品牌|国产防爆伺服电机|高低温伺服电机|杭州摩森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宣传片制作-企业宣传视频制作-产品视频拍摄-产品动画制作-短视频拍摄制作公司 | 偏心半球阀-电动偏心半球阀-调流调压阀-旋球阀-上欧阀门有限公司 | 水平垂直燃烧试验仪-灼热丝试验仪-漏电起痕试验仪-针焰试验仪-塑料材料燃烧检测设备-IP防水试验机 | 阳光1号桔柚_无核沃柑_柑橘新品种枝条苗木批发 - 苧金网 | 儿童乐园|游乐场|淘气堡招商加盟|室内儿童游乐园配套设备|生产厂家|开心哈乐儿童乐园 | 聚合氯化铝-碱式氯化铝-聚合硫酸铁-聚氯化铝铁生产厂家多少钱一吨-聚丙烯酰胺价格_河南浩博净水材料有限公司 | 垃圾清运公司_环卫保洁公司_市政道路保洁公司-华富环境 | 报警器_家用防盗报警器_烟雾报警器_燃气报警器_防盗报警系统厂家-深圳市刻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全自动翻转振荡器-浸出式水平振荡器厂家-土壤干燥箱价格-常州普天仪器 | 视频直播 -摄影摄像-视频拍摄-直播分发 |